【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Organic Architecture

建築裡的有機思維

Organic Architecture 建築裡的有機思維

我們正面臨兩個新的世紀:美國經濟學者傑洛米.里夫金所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由新的交通、建構與能源模式所定義的新紀元,而有機建築,是將建築物當成一個有機體,讓建築物跟自然環境完全融合的平衡之道。

文︱顧庭歡 圖︱ Zaha Hadid、Enric Ruiz-Geli、Colwell Shelor、Tamás Dobrosi 2022.11.23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人類新紀元,驟變的氣候、有限能源的分配以及汙染,成了最嚴峻的生活議題。美國經濟學者傑洛米.里夫金( Jeremy Rifkin )甚至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的理論,探討高科技化下的人類文明將面臨的課題。在這個越來越多環境危機出現的時代,究竟建築專業領域能夠如何回應挑戰?過去因「落水山莊」別墅而聲名大噪的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是建構「有機建築」概念的始祖,他曾在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們著眼於整體的生命、服務整體的生命是如此必要,並宣稱有機建築是一個現代的觀點,那在這個偉大的「傳統」下,沒有其它傳統是必要的;我們不必去珍視所有現在、過去、未來那些束縛著思想、先入為主的造型。」也因此,揭開了許多建築設計者狂想的序幕,而幕後那蘊藏著強而有力的有機型態結構,也成為了現代建築最吸引我們的特色之一。

MMM Corones 梅斯納爾山博物館│向高山致敬

擁有建築女帝之稱的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家札哈·哈蒂( Zaha Hadid ),在義大利南蒂羅爾的梅斯納爾山上建造了一座獨特的博物館,早前,周圍已建有五座山頂博物館。這座距離海平面約 2,275 公尺高的博物館在去年開幕,成了滑雪聖地克羅帕拉斯山( Kronplatz )上一幕獨一無二的風景。在設計之初, Zaha Hadid 便已決定要讓該作品既存在於高山之上,又不能破壞山頂景色,於是採取了讓建築「沉沒」在山峰土壤之中的設計構想。
梅斯納爾山博物館( Messner Mountain Museum Corones, 簡稱MMM Corones )的命名大有來頭,人類登山史上首位成功攀登全球 14 座海拔 8,000 米以上高峰的挑戰者、義大利登山探險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Reinhold Messner ),創下不少精彩的登山故事,此博物館旨在展示山脈歷史以及這些冒險史實。由於基地位置刁鑽,興建時遇上不少技術難題,整座建築「橫穿」克羅帕拉斯山峰頂,外觀只見入口和觀景台,其餘建築皆沒入地表。為了不打擾自然環境本身的條件,建築師選擇質樸的水泥混凝土作為主要建構材料,為了支撐壓力與形成強而有力的結構,札哈·哈蒂設計了 40∼50 公分厚的牆面與 70 公分厚的空間頂部,又以簡單流線的建築外觀提供訪客舒適寬敞的參觀路線。
內部包含一個斜坡連接的展覽空間、數個臨時展廳和一個小禮堂。半隱沒入山體的博物館內部因覆土緣故,可保持較為恆定的內溫,寬大的窗戶也是別具功能,能讓自然光深入室內,使室內空間通透、和諧,還能成為遊客最佳的觀景窗。經過樓梯順勢而下,穿過展覽空間,便可到達底層觀景台。的觀景台能為遊客帶來 240 度觀景視野,不過這座露台向外挑出 6 米,猶如船上的甲板,參觀者必然要帶著一點勇氣才能親眼見到山上的美好風光。針對這樣的觀景台設計,當然不是建築師想要與遊客開玩笑所使出的調皮手法,札哈·哈蒂特別解釋了她的設計理念:「希望遊客能非常享受這座博物館的動線設計,當他們來到博物館下層時,他們可體驗洞穴和石窟為我們帶來的『隱密感』魅力;接著他們就會到達山巔的另外一側,在這座出色的觀景台上享受山谷全景,像是自己融入在山脈之中」。思考周到的她,為了讓訪客們能夠一飽山谷中的美景,特別設計三個不同方向的露台─第一座面朝西南望向 Peitlerkofel 山峰;第二座朝南面對 Heiligkreuzkofel 山峰;第三座則是朝西,讓訪客可以觀賞奧特拉峰( Ortler )。
博物館獨一無二之處,除了促進人們更了解當地的地理、文化與歷史,其灰色岩石般的建築物本體能充分融入環境肌理,建築師利用觀景台凸顯這座山脈最美、最真實的天然資源,在夏季能將山脈悠遠之美盡收眼底,冬季則是把白雪靄靄的孤獨寂寥藏在心底,她將登山、賞景轉化成了一種親和大自然的藝術體驗,不單單只是運動或是旅遊,將建築的有機意識付諸於一場壯遊。

elBulli Foundation 鬥牛犬餐廳基金會│獨立存活的生態體

飲食與建築,這兩個看起來不相關的專業領域,其實擁有一個強烈的共通概念—品味。鬥牛犬( elBulli )餐廳在歇業前,被譽為「全球最出色餐廳」,主廚費蘭·阿德里亞( Ferran Adria )將食材、烹調以及享用這三件事視為同一個享受經驗,這與建築設計師將材質選擇、概念設計以及空間體作為一個整體美學饗宴是同樣邏輯。因此,費蘭·阿德里亞可望跨越單一的烹飪專業,進一步與整體用餐經驗接軌,探討享用美食時所接觸到、存在客人身邊一切的「完美整體性」;渴望讓「吃飯」這樣輕巧的生活經驗,昇華至另一個令人難忘、與高等品味相遇的時刻。
elBulli曾經創下令人難以置信的預約記錄,每年近有 200 萬人嘗 elBulli Foundation 鬥牛犬餐廳基金會│獨立存活的生態體試訂位,最終卻只有 8,000 人能夠真正坐下享用這要價約250歐元的一餐。 elBulli 當時一年中只營運四月至九月,其他時間廚師們都在設計、創造不同的新型態料理。
在 2011 年,以分子料理以及創意菜單設計的 elBulli 宣布永久歇業,這個消息震驚了許多饕客。然而,也有許多美食評論家對於那「過度美化」的分子料理表示不以為意,甚至抨擊餐廳不尊重天然食材的特色,只知道透過絢麗的烹調手法破壞食材組織。直到 2014 年,這個在上流美食界持續閃耀的餐廳才公布了最新的計畫─將要成立鬥牛犬餐廳基金會(elBulli Foundation),只為了要更聚精會神研究卓越烹調技巧、鑽研更多如魔法般的食材準備技術,讓過去長時間以來累積的經驗與堅持得以延續。全新的基金會總部會坐落於西班牙東北部的克雷烏斯角( Cap De Creus Natural Park ),擁有天然海峽地形的基地同時也是自然保護公園的一部分,因此多樣性的生物物種以及天然資源必要受到良好保護。主廚也表示:「克雷烏斯角是一個真正的天堂,我們非常幸運能夠在這邊成立我們的基金會。廚藝研究基金會的主要建築,正是以環境中的岩石、有機體型態作為造型發想,整個基金會的基地彷彿成為一個有機體,能夠『獨立存活』。」
建築師安瑞科·魯伊斯-傑利( Enric Ruiz-Geli )提出的設計方案常大膽,他提出假想─總部為一個高科技的雲端,來自外界的能量與資源都要在此整合,並超脫「型態存在」的本質,反映出「存在」的本質其實是來自許多元素的交互作用。建築團隊嚴密監控著自然公園中的二氧化碳、鹽份、地熱能以及相對濕度,利用數據呈現的狀態控制一切行為的發展。而利用參數得到的結論,就是建築本身的樣貌。包含材質使用、入口敞開的方向以及植栽,都與當地自然條件近乎完全貼近。其設計手法不但整合建築本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也與費蘭·阿德里亞長久以來堅持、具有前瞻性以大膽嘗試的烹飪態度不謀而合。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種在建築裡的植物園

亞利桑那州位於美國的西南方,與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內華達州、加州和墨西哥為鄰,並與科羅拉多州相連。除大峽谷國家公園之外,該州還有許多國家森林、公園和紀念地等,亦有許多印地安保留區。亞利桑那州擁有沙漠地區、科羅拉多高原、高原與高山之間的過度帶、被茂密森林覆蓋著的高山等多元地形,影響了氣候的變化,也進而造就了生態物種多樣性。除此之外,州內的印第安文化保留區也是一大特色,造就了豐富的人文底蘊。
位於大鳳凰城都會圈坦佩市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是亞利桑那州的教育樞紐之一,亦為世界聞名的一級學術科研重鎮。校方對於該州的天然資源、自然環境以及生物科學等學科相當重視,尤其看重維護環境、克服極端氣候的地球科學,因而起了興建「環境自然資源大樓二期工程」的想法,校方委託柯爾維爾·薛勒( Colwell Shelor )建築師,為他們設計這座能夠讓學生以及教職員工都開心學習、工作的新建築。既然是要設計一座以環境自然資源為研究課題的學術大樓,建築師決定讓這座建築物的室內與室外分界近乎為零,也要能夠大量地再次使用可回收的資源。加上亞利桑那州得天獨厚的多樣物種與植栽,希望能夠給這些特殊的生命一個舞台綻放。
五層樓高的主要建築中間有一個跨樓層的垂直花園,每一階層都有不同的植物進駐,它們主要來自校區附近的環境,有蕨類、灌木以及能攀附在其他物種上的植物。讓這座全新的教學大樓擁有自己的綠意生態系統,藉此將戶外的氛圍引入室內,使人們都能近距離地親近植物。當一個成功的植物生態圈成立之時,鳥類與昆蟲就會進駐、繁殖,並間接替植物授粉,讓這個生態圈更繁盛。這樣的交互作用之下,植物們成了建築物的肺部,氧氣與二氧化碳便起了交換作用,室內的空氣品質當然也越來越好。建築師在建築物的頂端設置了雨水蒐集處,讓上天降下的雨水能夠直接在建築物中被利用,而灰水也能夠被過濾、回歸再利用。
這座新環境自然資源大樓的立面設計也非常有特色,利用模擬自然界蜿蜒峽谷的幾何曲線,轉化成立面的主要模樣。同時,因為彎彎曲曲的帷幕形成最大限度表面,所以能夠引入大量日光,減少室內的燈使用量、同時降低電源消耗。徹底落實永續經營自然資源的概念,讓這座大樓本身就是一套教材,時時刻刻讓學生浸淫當中,加強該校地球科學與自然環境永續經營等跨學科研究的方針與決心。大樓週遭的戶外景觀也經過設計,由建築師延續室內環境的微氣候,再次強調學習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一致性。

Pancho Arena 潘喬競技場│仿森林的幾何美學

位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西方的費爾丘( Felcsút )是一個自 2004 年以來,積極舉辦賽事、以培育有志青少年足球運動員聞名的城市。在 2006 年時更成立以奧運冠軍、歐洲盃冠軍和世界盃銀牌得主─普斯卡什( Ferenc Puskás )來命名的教育機構。
普斯卡什是該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足球傳奇人物,在移居到西班牙、作為皇馬的球員後,依舊於歐洲聯賽表現優異,很快地在世界各大洲聲名大噪,廣受愛戴,成為許多球迷的偶像,皇馬隊友們都暱稱他為潘喬( Pancho )。當時的普斯卡什已意識到培育年輕球員的重要性,因此決定用潘喬作為家鄉足球學院的名字,讓當地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得以實踐志願,有朝一日成為國家的種子選手。
該學院完成的第一座建築,是重建過去貴族住宅而成的宿舍,出自匈牙利建築家伊姆雷·馬科維茲( Imre Makovecz )之手;接著是專業醫療中心、食堂與其他校舍的建造,由他的首席弟子托馬斯·多不洛西( Tamás Dobrosi )執行完成。被稱為匈牙利有機建築第一把交椅的伊姆雷·馬科維茲,其設計融合了匈牙利傳統建築美學與有機建築的核心思想,透過富麗建築構造打造出既符合使用者需求,又讓建築能協調存在於自然環境的作品。因此,當潘喬競技場仍在設計階段,就已成為學生與校友們最矚目的建築,當然,托馬斯也不負眾望地完成了這座競技場。

潘喬競技場尺度驚人,能容納下八座人工草皮覆蓋的練習球場,完工後可以順利舉辦匈牙利聯賽、少年錦標賽以及任何形式的國際賽事。建築師利用混凝土與木材創造了一座令所有來訪者都會驚嘆的競技場,從建築外觀可以清楚看見帶著匈牙利傳統建築風格的尖塔式金屬屋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模樣,似乎正宣示著「勝利!」,對球員而言無疑是一種無聲的鼓舞。而這座建築最精采的結構設計就是「屋頂」,這個華麗的構造正是在業主強烈要求下誕生,業主渴望將匈牙利有機建築的概念應用到整座建築上,並創造出獨特的外觀,仔細觀察潘喬競技場的結構設計,能發現突出的混凝土樑柱鑲嵌著樹枝狀的木構造,一株株串連成一片林子般的屋頂,在視覺上留下了強烈的衝擊,使潘喬競技場成為世界最醒目的球場之一。
這真是絕佳的設計,利用自然界樹木的特性組成,既擁有強烈功能又印證了幾何美學,這座擁有 1,200 平方米的競技體育場能夠容納下 3,400 個座位;每個座位間有 55 公分的距離,每一排間隔則是 100 公分。當然,也準備了 420 個舒適度更高的 VIP 座位、 70 席媒體特別席以及一間能夠容納 50 人的媒體工作室,能夠即時發布任何賽程的戰況。
此外,建築師思考到這座既高調又獨特的建築,無論如何仍是坐落在鄉村中,他利用相對低調的外牆包覆住內部的光彩,也將傳統建築常見的屋頂結構與入口設計應用在這個項目中,希望讓當地景觀得以延續,建築語彙得以統一,不致於壞了當地的景致,正呼應了有機建築「機能為上、因地制宜」的偉大思想。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